晋中学院学报

党史党建研究

  • 中国共产党山西早期支部的创建模式、革命活动及文物价值阐释——以山西两批革命文物名录为例

    王志峰;

    中国共产党山西早期支部是指1920年代山西党组织在三晋大地创建的党支部,即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大革命失败期间所建立的党支部群。山西早期支部旧址(纪念馆)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和保存,以具象化的方式发挥着“言说”功能,呈现出史料价值、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结合。除中共太原支部外,山西早期支部均成立于中共四大之后,几乎都以“支部”直接冠名,主要通过学缘、业缘、地缘等方式创建,以学校支部、工厂支部和区域支部为主。虽然山西早期党支部在大革命失败后相继解散,但其在反房税斗争、响应促成国民会议运动、声援反帝爱国运动、组建工人农民协会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为新时代继续弘扬建党精神提供了价值引导。

    2025年04期 v.42;No.177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智能算法赋能伟大建党精神传承探赜

    王晶梅;孙宇;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智能算法通过精准绘制图谱、智能推送内容以及全景式监测与评判赋予伟大建党精神传承赓续图景。智能算法技术的双刃性亦使伟大建党精神传承赓续面临“去中心化旋涡”“算法偏见陷阱”“信息茧房困境”等风险。纾解智能算法的诸多风险,需要以核心价值引领与动态知识体系相结合,以算法透明化改造与技术伦理嵌入相结合,以多元主体协同与社会化认知培育相结合等策略,引导智能算法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传承赓续的强大数字动能。

    2025年04期 v.42;No.177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历史逻辑、时代方位和世界意义

    樊良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科学回答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深刻揭示出两者命运与共、兴衰相依的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在于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生产”视界推进到“生命”视界,从和谐共生价值来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在中国这样一个广土众民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中大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极大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2025年04期 v.42;No.177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现代化治理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以美丽山西建设为例

    张建辉;许田田;

    在现代化治理中,美丽山西建设目前已取得优异成绩,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然而,山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需通过健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绿色低碳发展激励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绿色政绩考核机制和环境执法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山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制度体系建设同群众生态需求相联结,以生态文明制度优势保障生态治理效能,探索出一条独具山西现代化治理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2025年04期 v.42;No.177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解放向度探赜

    智俊铭;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实现人的解放。从理论的逻辑起点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有鉴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所造成的人的异化问题,从而着力于人的类本质回归;从历史维度上看,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就致力于伟大的人类解放事业,正向着更高程度的现代化事业迈进;从实践创新上看,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构建人的解放事业总体布局,助推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社会、制度以及文化基础。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2025年04期 v.42;No.177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经济研究

  •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聚焦长三角地区的提升路径

    黄国华;

    新质生产力是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的生产力。以生产力三要素为基础,阐释“新”和“质”,并构建与之相对应的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简化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关键基础指标。以该指标体系为基础,在国内三大经济圈九大城市中展开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发现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各有比较优势指标,也有比较弱势指标。而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有技能人才总量较多、高端装备制造业持续领跑、绿色发展水平显著、网络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也存在一些弱项,包括科技创新相对缓慢、技术市场活跃度有待提升、顶尖科学家人才集聚不足、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仍存在一些障碍。因此,长三角地区应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驱动新质生产力;完善技术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壮大顶尖科学家人才队伍,点燃新质生产力引擎;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助推新质生产力释放功能。并且,还需要在实践中动态调整对策,以持续释放区域发展潜能,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高地。

    2025年04期 v.42;No.177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我国三大产业资源错配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娟;张淑英;

    将三大产业纳入一个统一的核算框架,利用我国2006年到2022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实际TFP和有效TFP差距对资源错配进行测度,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何种因素造成了各行业间的资源错配。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的资源错配程度相对于农业和制造业部门更为严重,要素市场的扭曲程度比产品市场严重,资本市场的扭曲程度比劳动力市场严重;同时实证检验发现户籍制度和企业准入制度安排是造成三大产业资源错配的主要原因。

    2025年04期 v.42;No.177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法律研究

  • 二次创作短视频合理使用规则的学理检视与规则重构

    赵锐;屈文畅;

    在以WEB3.0为技术背景的自媒体时代,二次创作短视频呈井喷式增长,然而,现行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制度难以顺应短视频产业发展诉求,也难以全面覆盖多元的二次创作短视频类型。鉴于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二次创作短视频情形下的合理使用制度,引入市场替代法、利用转换性使用规则、建立类型化分析框架及新型许可机制,平衡著作权人、创作者及公众利益。旨在完善合理使用制度,促进短视频产业健康发展,为创作者和观众创造丰富文化生态。

    2025年04期 v.42;No.177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体育赛事类视听作品的独创性认定和保护

    李海斌;

    体育赛事类视听作品的独创性认定是解决这类作品侵权案件的关键所在。随着拍摄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制作、传播体育赛事视频的科技特征越来越明显。独创性的认定从单纯作品本身的智力创造分析,发展到了作品本身以及创作过程中智力投入的综合考量。无论视频是否具有著作权法的独创性,体育赛事在互联网上传播均受法律的保护。视频权利人既要应用互联网技术预防或阻止他人侵权,也要运用互联网和法律两种手段应对他人侵权。

    2025年04期 v.42;No.177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生态文化研究

  • 黄土地脉生态文化视域下山西地域建筑营缮智慧的可持续研究

    曹辉;

    地域建筑虽承载重要价值,但在文化输出、功能组织、地域文脉延续与营造范式上存在显著不适。在黄土地脉生态文化视域下以适应性的研究思路阐述了人地关系理论融入地域建筑创作的可能性,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兼容”“融合适应”三个方面来凝练地域建筑创新营造的生成机制,提出以“叙事建构”“场地赋能”“适应延展”的路径来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激发区域人地相互作用的潜力并提升人地交互能效,为山西地域特色建筑环境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025年04期 v.42;No.177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礼乐下沉:屏风发展中的文化变迁

    杨琴;

    屏风之制,最早可见于《周礼》,为周天子的王权象征,周以后屏风形制的发展与变迁,亦难以剥离其血脉中的“礼乐”文化影响与隐喻神圣皇权的标记。以屏风“器以藏礼”的礼乐内涵为研究核心,探究屏风发展中的文化变迁规律,其形制始于皇权的尊卑等级规范,其位置营造与天子共建出皇权的神圣空间,其纹饰亦彰显帝王威严与法制,这三种文化属性随着礼乐制度的下沉,逐步书写着屏风的发展秩序。屏风的发展始终秉持着由礼教艺术向世俗艺术的嬗变轨迹,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一种自然规律,研究屏风文化的变迁亦是对赓续传统文化的补益。

    2025年04期 v.42;No.177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教育理论研究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实践型教育的理论溯源、实践逻辑与创新路径

    刘士文;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知识型教育向实践型教育转变。理论维度上,马克思实践理论、阿罗等“干中学”理论以及波兰尼“意会知识”理论揭示了实践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内在机制;实践维度上,产教深度融合、多元教育资源聚合、实践创新等为实践型教育提供了多维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基于此,应树立传统知识学习向创新能力培养转变的教育目标、构建教育评价体系的四维协同机制、建立教育—产业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建设新质生产力的教育资源空间,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实践型教育创新发展,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年04期 v.42;No.177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教育强国视域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透析与实践理路

    樊燕;韩永强;

    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各类教育协同共进,作为与经济社会关联最为密切的教育形态,在全面推动教育强国的核心命题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助力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需要”、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这一理论逻辑,尝试坚持以协同发展为指向,形塑融合共生教育的生态场域、坚持以数字变革为要义,探索智慧职业教育的新型范式,坚持以制度重构为先导,强化教育体系建构的治理效能、致力于稳步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及教育强国建设。

    2025年04期 v.42;No.177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心理学研究

  • 何种工作压力源能够引起知识隐藏行为?——基于工作压力源模型的多重组态分析

    郝夏靓;田国青;陈毅文;

    以工作压力源模型为基础,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了多重工作压力源如何组合引发组织内知识隐藏行为。通过对问卷选取的281名知识型员工有效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存在三条导致知识型员工高知识隐藏行为的核心组态路径,这些路径体现出不合规任务压力源、人际关系压力源、工作过载压力源、职业发展压力源和领导压力源等五大因素的协同联动效应。其中,不合规任务压力源和人际关系压力源是引发知识隐藏行为的核心条件,它们在所有高知识隐藏组态中均普遍存在。研究结果不仅深化了对工作压力源与知识隐藏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也为组织有效预防和管理知识隐藏行为提供了实践启示。

    2025年04期 v.42;No.177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的关系强度及调节变量研究

    白洁琼;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二者的相关由于父母教养方式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孩子年龄、父母性别、是否流动、留守、研究设计等均会对相关强度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改善家庭教养环境,合理采用积极正向的教养方式;鼓励父亲参与教养,有效缓解父亲缺位导致的子女焦虑;多措并举,关照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健康等建议,以期从家庭教养的角度有效改善孩子的焦虑情绪问题,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2025年04期 v.42;No.177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教学研究

  • 马克思分工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政课理论属性建设审思

    秦晶晶;

    马克思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工理论认为,分工使人在某种特殊范围内活动,并发挥出它的种属能力,合理的分工是对劳动能力的巧妙运用,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特殊范围内的教育活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产生分工的同时形成合力,从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体系,提高个体的思想道德水平。近年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忽视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种属特性,背离了马克思的分工理论。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自觉以马克思分工理论为指导,坚守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属性,防止过度娱乐化,这对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2025年04期 v.42;No.177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

    王晋;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唤醒民族集体记忆、强化身份认同、加深民族情感、诠释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教育价值。其育人机理体现为:通过构建集体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借助情感纽带激发爱国情怀,依托实践载体促进道德规范的知行合一。基于此提出非遗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内化”与“启发”相结合,提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025年04期 v.42;No.177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DeepSeek-POA协同赋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意涵与实施路径

    刘彦霞;

    DeepSeek智能技术与POA理论深度融合可赋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的“驱动”“促成”“评价”三个关键环节。在POA“驱动”阶段,DeepSeek凭借自然语言理解与语义分析功能,自动生成贴合语言与思政目标的梯度化任务;在POA“促成”阶段,DeepSeek助力实现针对性分层语料推荐与语料链整合,使思政元素在真实语境中隐性渗透;在POA“评价”阶段,DeepSeek通过多维度智能文本分析与情感倾向识别,对语言准确性与价值观表达进行双轨反馈,并支持多主体评价与可视化学习轨迹生成。DeepSeek-POA协同机制有助于实现语言能力与思政素养培养的协同共长,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高效落实提供新路径。

    2025年04期 v.42;No.177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